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本科)

时间:2018-07-06浏览:3853

1 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

土木工程专业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即建筑工程(或称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铁路工程等。 随着城市建设和公路建设的不断升温,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就业形势近年持续走高,当前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科学的发展,高新技术都不断结合到土木工程学科当中,如计算机仿真模拟、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全球卫星定位、遥感、传感技术、先进工程材料和智能材料、建筑节能技术等,都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探索太空(发射塔架、空间站),发展太空人类居住场所也离不开土木工程。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永恒的“朝阳产业”。

土木工程专业就业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工程技术类

代表职位:施工员、建筑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技术经理、项目经理。

代表行业: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路桥施工企业等。

典型职业通路:施工员/技术员-工程师/工长、标段负责人-技术经理-项目经理/总工程师。

职业建议:随着我国执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土建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不但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取得必要的执业资格证书。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执业资格认证主要有全国一、二级注册建筑师、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全国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执业资格认证均需要一定年限的相关工作经验才能报考,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要注意知识结构的更新,尽早报考以取得相关的执业资格。想要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大学生,在实习中可选择建筑工地上的测量、建材、土工及路桥标段的路基、路面、小桥涵的施工、测量工作。

2、设计、规划及预算行业

代表职位:项目设计师、结构审核、城市规划师、预算员、预算工程师。

代表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或市政工程类机关职能部门、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

职业建议:此类职位所需要的不仅是要精通专业知识,更要求有足够的大局观和工作经验。一般情况下来说,其薪酬与工作经验成正比。以建筑设计师为例,现代建筑还要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都需要建筑设计师拥有扎实的功底以及广博的阅历,同时善于学习,并在实践中去体会。目前,市场上对建筑设计人才大多要求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有一级注册建筑师资质,并担任过大型住宅或建设工程开发的设计。此类职位也需要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3、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行业

代表职位:监理工程师。

代表行业:建筑、路桥监理公司、工程质量检测监督部门。

职业建议:监理行业是一个与执业资格制度结合得相当紧密的行业,其职位的晋升与个人资质的取得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监理员需要取得省监理员上岗证,项目直接负责人需要取得省监理工程师或监理员上岗证,工作经验丰富、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专业监理工程师需要取得省监理工程师上岗证,总监理工程师需要取得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职业资格证。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在校期间就可以参加省公路系统、建筑系统举办的监理培训班,通过考试后取得监理员上岗证,此后随工作经验的增加考取相应级别的执业资格证书。在实习期间,可选择与路桥、建筑方向等与自己所学方向相一致的监理公司,从事现场监理、测量、资料管理等工作。

4、公务员、教学及科研行业

代表职位:公务员、教师。

代表行业:交通、市政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科研及设计单位。

职业建议:想要从事此类行业,一方面在校期间要学好专业课,使自己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学历,另一方向特别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普通话、外语、计算机水平和较好的应变能力。


2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2.1 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一、专业定位

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为应用型多学科交叉的工科院系,学科发展定位为以材料类学科为主、土木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为支撑,形成“一主双翼”的学科结构。不断整合学科资源,搭建 “建筑节能” 平台集群,结合学科前沿发展,促进三大学科在新型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虚拟仿真、绿色建造与管理等领域交叉融合。

二、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立足武汉,面向全国,服务于区域土木建筑事业。进一步强化“大土木”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个培养方向,并加强各方向交叉与渗透。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整体优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大工程观”背景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2.2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一、专业规划

1、人才培养

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探索并完善我系应用型本科生培养模式,树立大土木的教育理念,拓宽专业口径,通过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教学计划的修订,进一步强化“大土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强各方向交叉与渗透,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面向,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我系专业特点,积极进行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力争使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2、学科与专业建设

在以成功申报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新起点,适时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需求调整专业招生规模,实现规模、效益、社会声誉和谐统一。适时增设地下工程或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市政工程、建筑学等培养方向,并加强各方向交叉与渗透,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面,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争取建设1-2门省级精品课程,申报建设2-3门校级精品课程,以带动全系各门课程的建设。大力提倡网络课程建设,打造大土木数字化资源平台,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水平;各专业80%的专业课程要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为课程建设的关键,以课程建设带动教材建设,建设与我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2-3部能反映我系学术水平、具有较强特色的土木工程学科的精品教材。

3、实验(实践)教学

继续加强现有结构、建材、机房等实验室建设,各专业每一门实验课争取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加强实验室科研服务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各类土木工程、工程材料的分析与检测,全面提高实验室的建设水平。

加强CAD计算中心的管理与使用效率,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积极开展AUTOCAD、建筑结构设计和预算软件应用等素质拓展培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每个专业争取建立2个以上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充分满足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提高校外基地建设的水平。

4、师资队伍建设

以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向为基础,重点引进学术带头人,大力培养青年教师,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思想稳定,德才兼备,既有较高的学术理论素养又有较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根据研究方向,以创新群体、工作室等形式搭建科研平台。通过科研途径提高队伍学术水平,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根据实验室建设需要,适时引进1-2名实验室建设管理人员。

5、科研工作

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对外交流、组建科研团队、理顺实验室创新平台、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组建院系级研究所、配备专职科研与技术开发人员等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级项目,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6、学生管理工作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快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完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强化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重视学生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助学为目标、需要为原则,重视发挥资助工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拓宽渠道,加大力度,全面构建“奖、助、勤、贷、补”资助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理思路、带队伍、抓特色、挖典型、树品牌,抓两头,促中间,分块协作,切块开展,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做好日常工作,着力做好考研工作,创造性地做好特色和亮点工作,促进学生工作再上新水平,确保学生工作走在学校前列。

二、主要措施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教学为中心,严格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强化内涵建设,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要求,突出系土木特色,推动专业建设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院系教学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院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围绕发展规划正常、有序地开展。

2、强化教学建设

继续深化应用型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巩固和提高已有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推进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决定设置新专业以及更新专业模块。

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加强精品教材建设和选用。认真做好各级各类规划教材立项申报和实施工作,采取立项方式,鼓励并资助广大教师编写反映我校学术水平、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凝练精品。完善教材选用与评介制度,提高新版优秀教材选用率,促进整体课程质量提高。

3、强化行业联系

专业建设要强化与行业企业联系,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业能力。

学院鼓励围绕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承担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科研课题,继续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全方位合作模式,积极推进、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为学生培养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4、强化实验室建设

鼓励老师进行创新性和设计综合性新实验内容或实验项目的开发和研究,更新实验项目和仪器设备,积极申报实验设备,取得学校经费支持,将我系实验室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5、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外聘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的力度,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来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去国内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造就一支以课程责任教师为核心,以精品课程或课程群为联系的本科教学师资队伍;教师队伍逐步实现中青年相结合,且能合理搭配,教学与科研能协调发展;力争建设省级教学团队1-2个。

邀请相关专家来我系进行学科建设指导和学术交流,推动系学术成果水平;组织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气氛,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积极申报校级、省厅级和国家级项目,并争取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加大现有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保证各级项目按期结题。扩大我系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争取有更多的力量参与。进一步整合人才资源,凝练科研方向,创建科研团队。通过开展各类学术讨论活动,鼓励教师参加重要学术会议等,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3 人才培养模式

2.3.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土木工程学科相关的力学、结构、施工、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从事土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和预算的基本能力,适应土木工程行业的需要,能在建筑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技术或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2.3.2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在实施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一二三四”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化”: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实践教学、施工现场实训等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分组讨论、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和学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之中。

“二平台”:设置基础实践与专业训练平台、综合实践与创新训练平台。基础实践与专业训练平台以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训为基础,强调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培养与训练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最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综合实践与创新训练平台以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课程实践活动为主线,强调综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培养与训练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的综合技能和综合能力。

“三技能”: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操作技能、综合技能。知识技能通过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基础理论和学科知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能力方面得到训练,强调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识图和绘图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房屋构造实训、建筑材料实验、建筑测量放线实训、工程预决算实训、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增强学生对工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综合技能通过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及投标等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和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结合生产与社会实际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让学生带着学习要求去实习,边实践,边学习,实现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拓展教育的结合、综合技能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结合,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结合”: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促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考方法。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主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建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构建具有符合行业发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学院特色的专业体系,适时开办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践课程设置。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在建筑岗位上的创造性的实施任务和从事实际建筑生产活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强调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以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为助推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主要突出在学校的课程设计中,通过学生分组、分项目、分阶段地完成设计内容,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的运用,完成具有独创性和唯一性的设计。学生在校内实践积累经验,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行现场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由学校与现场工程师共同提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实践结束后提交实习工作日志、实习报告并且接受实习答辩,以检查能力培养的结果。

3 人才培养方案

参见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

4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4.1 理论课程设置

理论核心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Ⅰ、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测量、建设法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经济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概预算、项目管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抗震设计原理、工程地质、岩石力学、地下工程。

4.2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核心课程:CAD制图、CAD实训、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测量实训、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地基基础设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预算软件操作、建筑结构专业电算。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完成情况统计表

年度

实践教学设置情况

实验执行情况

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学时)

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学时)

实践教学环节占人才培养方案的总比例

实验教学设置学分(学时)

实验开出学分(学时)

实验开出率所占教学大纲要求的百分比

2014

160

2010

46.51004

29.06%

2.538

2.538

100%

2015

160

2010

46.51004

29.06%

1.522

1.522

100%

2016

160

2010

46.51004

29.06%

1

14

1

14

100%


4.3毕业设计(论文)

1、毕业设计(学位论文)规范

毕业论文按照《关于做好201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院教[2017]53号)要求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参见《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规定》(院教[2010]59号)、《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评估办法》(院教[2010]60号)文件。

2、进度计划

①完善选题库。毕业论文工作动员大会及写作规范专题讲座。

②下达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

③拟定论文写作大纲,完成文献综述。

④完成论文初稿,填写《本科毕业论文中期进展情况检查表》。

⑤论文定稿和装订。

⑥毕业论文答辩及存档。

⑦优秀毕业论文答辩;二次答辩。

⑧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总结及质量分析报告。

3、选题安排

论文选题来源为题库。题库更新率达到60%的要求,选题重复率为0,做到一人一题。题库选题类型包括实践性和理论研究型,其中实践型论文选题的比例为达到50%的要求。

4、指导教师选派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由具备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不能超过8人。

5、过程管理

①学院教学办统一发布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工作安排,及时提醒师生落实各阶段工作计划。

②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次数不得少于6次。

③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

6、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标准

论文评分严格按照《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文科)》执行。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以学生的学风、开题报告、论文质量和答辩水平为依据,结合论文指导教师评定的成绩(40%)和答辩小组评出的答辩成绩(60%)折算得出,成绩分为优秀(85100分)、良好(7584分)、及格(6074分)、不及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学生论文答辩成绩不合格者,需在规定的时间进行二次答辩;对于二次答辩不合格者需延迟六个月才能再次答辩。

4.4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人员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大纲和教学大纲的制定、 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把最新的知识与技术、企业的案例、工程项目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目前,学校已与相关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及就业培训基地。

2、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一二三四”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建立了建筑工程类各专业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一是增加专业选修课比例。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各专业选修课约 30 个学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自主选课,扩大了学生选课空间。 二是调整公共课程教学内容。对各专业大学英语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公共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调整,使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及潜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是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突出针对性、先进性、实用性、行业性和行业标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紧密联系。以精讲、实践、应用、创新为原则,调整教学内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发行动导向、任务引领的专业核心课程,形成规范可行的课程教学大纲,规范课程教学。 以社会上建筑工程类注册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为导向,将专业课程内容最大限度与社会要求相衔接。

4.5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强化实践教学

与建筑设计院及企业密切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计划及企业对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造价员、监理员的素质、能力与知识要求,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支学科教育和行业教育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指导。有计划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能力培训,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攻关。鼓励教师取得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切实提高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

2、改革考核评价

从重视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向注重全过程考核的形成性评价转变,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做到考前有计划、过程有监控、考后有反思。实行前馈控制,制定《课程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强化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考核,突出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非笔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将平时成绩、实践教学、期中测验、期末考试等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5 师资队伍建设

一、本专业教师队伍情况

1.专业负责人

姓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

定职时间

是否

兼职

聂琼

1986.10

讲师

2016.7

2.专业教师队伍

整体情况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比例

40

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比例

80

专 业 技 术 职   务

人数合计

35

以下

36

45

46

55

56

60

61

以上

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2

0

0

2

0

0

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5

0

2

3

0

0

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13

5

6

2

0

0

3.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教师一览表(不含公共课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最高

学位

授学位单位名称

获最高学位的专业名称

是否

兼职

王玉岚

19711004

教授

博士

武汉理工大学

结构工程

吴慕辉

19630313

教授

学士

中国地质大学

勘探机械

马朝霞

19780122

副教授

博士

武汉理工大学

结构工程

万志华

19640815

副教授

硕士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

邓洋

19750830

副教授

硕士

武汉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

刘锦子

19660421

副教授

学士

武汉工业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

江开宏

196203

副教授

学士

武汉理工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

宋金强

19810806

讲师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结构工程

张忠贵

19810119

讲师

博士

中国地质大学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肖凯

19821226

讲师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岩土工程

聂琼

19861007

讲师

博士

中国地质大学

岩土工程

胡学涛

19860124

讲师

博士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工程力学

欧阳芳

199003

讲师

博士

西南交通大学

岩土工程

汪新道

19660710

讲师

硕士

中国地质大学

项目管理

王涛

19720619

讲师

硕士

武汉理工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

胡显燕

19770728

讲师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

结构工程

潘晓菁

19780311

讲师

硕士

清华大学

设计艺术学

黄浦

19790509

讲师

硕士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

蒋芳

19830218

讲师

硕士

中国地质大学

设计艺术学

吴正祥

19700726

讲师

学士

武汉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





















6 教学设施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6.1教学基础条件

6.1.1教学设施

以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教育部《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为依据,遵照校《实验教学工作规程》、《实习、实训工作规程》和《开放实验室实施办法》等管理规定,以实验室装备为带动,以实验室建制为切入点,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重新整合优化各专业功能性、综合性实验室,完善并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建立高效、可行的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促进我院实验室建设工作朝着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目标前行。建材与材料工程学院已建成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实验室包括:房屋查验实训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及BIM技术应用工程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BIM软硬件平台和项目数据库建设及维护、对设计部门的BIM设计咨询及技术服务、专项BIM技术或软件的研发,全寿命期BIM战略及咨询服务研究。使学生通过参与课程实验,熟练掌握工程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全面提升学生动手能力,适应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

6.1.2教仪设备

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情况一览表(2013-2018

实验室名称

仪器

名称

型号

生产

厂家

单价

(万元)

台套

总价(万元)

购置

时间

机房

网络计划管理实训课程

V1.2


广联达

5.9500

1

5.9500

2014

施工平面图设计实训课程

V1.2

广联达

5.4800

1

5.4800

工程经济学实验系统

3ES,红管家

成都高

科技应用研究所

7.0000

1

7.0000

验房查验实训室

专业房屋查验成套工具箱


武汉验房网啄屋鸟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0.6960

2

1.3920

2014

钢筋扫描仪

ZB-R650

北京智博联

2.4000

1

2.4000

混凝土楼板测厚仪

ZBL-T720


北京智博联

0.5400

1

0.5400

混凝土回弹仪

HB-225B


天津市津维电子仪表

0.0480

2

0.0960

裂缝测宽测深一体仪

ZBL-F800


北京智博联

1.0200

1

1.0200

温湿度自记仪

HOBO   U23-001


0.23

1

0.23

2016

辐射热计

MR-5


0.21

1

0.21

温湿度检测仪

Testo175H1


0.30

2

0.60

数显氧弹式热量计

HR-15A


1.20

2

2.40

甲醛、氨快速测定仪

HBFY-JQA


2.00

1

2.00

多路温度记录仪

TP9000


2.07

1

2.07

智能环境气候舱

FYQHX-3


12.50

1

12.50

太阳辐射监测系统

PC-2-T


3.25

1

3.25

便携式自动气象站系统

PC-4


2.76

1

2.76

流变仪

RVDV-3T


6.50

1

6.50

导热系数测定仪

DRCD3030


7.00

1

7.00

建筑门窗气密性能现场检测设备

XCY1818B-1


5.45

1

5.45

噪音测试仪

AWA6291


3.00

1

3.00

多功能测量仪

Test435-4


1.50

2

3.00

手持式TVOC检测仪

FYGD-TVOC


2.20

1

2.20

建筑外门窗墙体保温性能检测装置

BWC-III


30.00

1

30.00

变频系列门窗检测仪

XMCY2424


13.50

1

13.50

工程力学实验室

单杠杆固结仪(双联中压含百分表)

WGWG-1B


南京土壤仪器有限公司

0.4860

4

1.9440

2014

单杠杆固结仪(双联高压)含百分表

WGGDG-4


南京土壤仪器有限公司

0.5100

4

2.0400

应变控制式无侧限压力仪

YYW-2


南京土壤仪器有限公司

0.2300

2

0.4600

KO固结仪

GJY


南京土壤仪器有限公司

0.3080

2

0.6160

孔隙压力测量仪

TYC-1


0.3880

1

0.3880

0—10mm百分表

0-10mm


0.0111

20

0.2220

0—30mm百分表

0-30mm


0.0332

2

0.0664

应变控制式直剪仪

ZJEDJ-1


1.0656

5

5.3280

十二联直剪预压仪

ZYY-3


0.6660

1

0.6660

相对密度仪(电动)

JDM-2


0.4660

2

0.9320

相对密度仪(手动)

XD-1


0.1110

2

0.2220

土壤湿度密度仪

WH-1


0.0560

2

0.1120

土壤湿化试验仪(崩解试验)

SHY-1


0.1060

2

0.2120

天然坡度仪(休止角测定仪)

QR-1


0.1221

2

0.2442

数显液塑限联合测定仪

GYS-2


0.2109

2

0.4218

数显液塑限联合测定仪(76g

GYS-2


0.1865

2

0.3730

55型渗透仪

TST-55


0.0575

5

0.2875

变水头渗透装置(五联)

BST-5


0.0421

1

0.0421

70型渗透仪

TST-70


0.0770

2

0.1540

常水头渗透装置



0.0330

1

0.0330

膨胀仪

WZ-2


0.0620

2

0.1240

收缩仪

SS-1


0.0510

2

0.1020

自由膨胀率试验仪

PZL-1


0.0610

2

0.1220

电子天平(带电脑接口)

200g/0.001g


0.2000

1

0.2000

电子天平

2000g/0.01g


0.1380

1

0.1380

电子天平

500/0.01g


0.0750

2

0.1500

电子天平

15Kg/0.1g


0.2990

1

0.2990

电热鼓风数显干燥箱

101-3A


上海红华

0.1970

2

0.3940

高速万能土壤粉碎机

FT-300


0.2300

2

0.4600

土壤分析筛(不锈钢)Φ200

FB-2


0.0940

5

0.4700

砂石筛Φ300(新标准方孔)

0.075-9.5


0.0510

6

0.3060

三维顶级式振筛机Φ200、Φ300两用

SZS


0.3950

2

0.7900

不锈钢洗筛+漏斗

Φ100


0.0100

10

0.1000

土壤比重计(甲种)

TM85


0.0280

10

0.2800

专用量筒

1000cc


0.0045

24

0.1080

比重瓶

50ml


0.0018

10

0.0180

比重瓶

100ml


0.0020

10

0.0200

真空饱和缸

BHG


0.1770

2

0.3540

真空泵

2X-1


0.1850

2

0.3700

叠式饱和器

BHQ-1


0.0490

4

0.1960

原状取土钻

YZ-1


0.0610

2

0.1220

5米螺旋取土钻

LX-1


0.0850

2

0.1700

乳胶膜Φ39.1、Φ61.8

成套


0.0009

100

0.0900

不锈钢环刀Φ61.8x20

750px2


0.0020

500

1.0000

透水石(Φ61.8Φ79.8Φ83x10

成套


0.0017

200

0.3400

不锈钢渗透环刀

Φ61.8x40


0.0025

10

0.0250

透水石(Φ65、Φ68x10

成套


0.0005

20

0.0100

毛玻璃板

Φ40x20


0.0015

10

0.0150

不锈钢方托盘

300x400


0.0045

10

0.0450

不锈钢调土碗

80x80


0.0011

60

0.0660

削土刀、刮土刀、调土刀、钢丝锯



0.0045

10

0.0450

定性滤纸



0.0013

50

0.0650

砂浴电炉

成套


0.0830

4

0.3320

研钵、木碾



0.0070

2

0.0140

木锤、橡胶锤

A


0.0070

2

0.0140

干燥器

7500px


0.0330

4

0.1320

不锈钢蒸馏水器

10L


0.1650

1

0.1650

应变控制式三轴仪(3T、无极调速)
含Φ39.1、Φ61.8全套试样附件

TSZ-3


南京土壤仪器厂有限公司

4.7600

1

4.7600

应变控制式三轴仪(1T、无极调速)
含Φ39.1全套试样附件

TSZ-1


南京土壤仪器厂有限公司

3.1350

1

3.1350

箱式电阻炉

SXz-5-12


0.2185

1

0.2185

万用电炉(四联)

3.2KW


0.0345

2

0.0690

实验水槽台



0.10

4

0.40

2016

应变控制式直剪仪

ZJ


0.38

5

1.90

数显液塑限联合测定仪(100g

GYS-3


0.25

6

1.50

土壤分析筛(不锈钢)Φ200

FB-2


0.03

10

0.30

托盘天平(1000g/1g

JYT-10


0.01

10

0.10

轻型击实仪

手动轻型


0.03

4

0.12

手动脱模器(含千斤顶)

手动型


0.05

1

0.05

天平台



0.10

4

0.40

实验桌

DNZ1


0.20

35

7.00

货架


臻至

0.08

3

0.24

uT6816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装置

Ut6816


3.20

5

16.00

2016

工程测量实验室

电子经纬仪

DT-02

武汉力德恒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0.3000

8

1.0690

2014

全站仪

NTS-312R


1.1750

4

2.0690

BIM工程应用中心

绿建包软件(包括采光分析软件+能效测评软件+建筑通风软件+暖通负荷软件+绿建设计软件+日照与太阳能分析软件)


斯维尔

25.11

1

25.11

2016

PKPM结构设计软件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6.00

1

26.00

操作桌



0.05

14

0.70

椅子



0.01

71

0.71

教师多功能讲台



0.30

1

0.30

投影仪



0.80

1

0.80

投影仪幕布



0.10

1

0.10

工程实验虚拟仿真软件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00

3

15.00

电脑


联想

0.50

9

4.50

主动立体投影机

PT-FDZ97CL

松下

18.50

1

18.50

投影机镜头

YF-DLE055系列

弈飞

1.10

1

1.10

背投投影幕

OY3500S

欧叶

2.70

1

2.70

主动立体眼镜

Volfoni
   EDGE1.2


0.06

10

0.60

信号发射器

Volfoni
   Volfoni
   ACTIV HUB IR50


0.85

1

0.85

机械结构

GDI


5.20

1

5.20

图形工作站

HP Z640

惠普

6.00

1

6.00

显示器

ZR2440w

惠普

0.35

1

0.35

音响系统

M200MKIII

惠威

0.35

1

0.35

虚拟现实软件平台

GDI
   DVS3D


40.00

1

40.00

位置追踪动作捕捉系统

GDI
   G-Motion 4cameras


35.00

1

35.00

机柜

A3.6842

图腾

0.60

1

0.60

交换机

TP-Link
   TL-SG1024T


0.10

1

0.10

线材

GDI


0.60

1

0.60

UPS

C6KRS

山特

1.50

1

1.50

项目集成系统

GDI


5.00

1

5.00


6.2实践、实训教学条件

6.2.1实验室建设

建材与材料工程学院已建成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实验室包括:房屋查验实训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及BIM技术应用工程中心。

6.2.2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现有资源,加大目前实习基地建设,拓展新的实习基地。与湖北时代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武汉验房网装饰监理有限公司、武汉市联盟建筑工程集团等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争取与条件较好的建筑企业合作,建立能够满足土木工程学生的实习与实训的基地;探索更多的合作方式,争取向省外派出更多的实习生;加强分散实习的管理,以学生联系达到条件的实习单位,由学校派往该单位实习的形式,确保土木类学生实习实训的水平。

土木工程专业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情况一览表(2013-2018

实习实训

基地名称

所在位置

签定协议时间或建设时间

武汉市联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七支沟

2012.9.1-2015.9.1

武汉天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1号软件产业园4.1AB1001

2015.7.9-2020.7.9

武汉网景天成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竹叶山红旗建材家居负一楼


3D云平台实习就业创业基地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465号曙光广场一期培训楼第三层312-B16

2016.6.30-2019.6.30


7 教材与图书资料

土木工程专业生均日常教学经费标准能满足教学需求,且在教学运行中能提供专项经费进行专业建设,保证专业建设规划顺利实施。

8 产学研

8.1教研教改成果

★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表

1.本专业自2014年获优秀教学成果、教材奖情况

序号

项目名称

获 奖 人

(注署名次序)

获奖名称、等级、时间

1

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二、三、四”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吴慕辉、顾期斌、马朝霞、王超、王涛、邓洋、亓丽芳、乐垚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2

BIM技术在建筑节能分析中的应用 ——以某教学楼模型为例

聂琼(指导教师)

林琦(学生)

2016年省优秀本科论文

3

《建筑制图与CAD

吴慕辉主编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4

《建筑制图与CAD习题集》

吴慕辉主编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2.本专业自2014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览表

序号

课题编号

课 题 名 称

起讫时间

立项单位

发文编号

姓名

承 担

工 作

1

X2014002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通识课程实证研究——“茶道文化与”

2014-2016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院教[2015]2

潘晓菁

项目负责人

2

2015415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学科的工程能力研究

2015-2017

湖北省教育厅

鄂高教函[2016]1

顾期斌

项目负责人

3

X2015026

理工科专业中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探索和实践

2015-2017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院教[2016]5

王玉岚

项目负责人

4

X2015027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5-2017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院教[2016]5

聂琼

项目负责人

5

X2016022

基于CDIO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现---以《工程造价管理》为例

2016-2018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院教[2017]3号

王涛

项目负责人

6

X2016021

基于BIM技术新建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6-2018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院教[2017]3号


马朝霞

项目负责人

7

X2017011

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工程伦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7-2019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王玉岚

项目负责人












8.2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8.3 产学研相结合

我院积极关注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办好特色实验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双向互动通道,争取业界更多参与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在专业课教学中突出学科背景,融入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标准等职业要素。特别是把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引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形式上,针对课程特点和内容的分析,形成项目引导、学做合一、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力求课堂教学多样化。

9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9.1管理制度

建材学院拥有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每个学年度两个学期均有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有院校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和制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实习评价体系、毕业综合实训环节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教制度、院内教学自我评价及校教学评价,确保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能正常运行。专业各主要教学环节有质量标准且执行情况良好。

9.2教学督导

依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二级教学督导工作实施细则(修订)院质[2015]3号文件精神,我院成立二级教学督导组,负责本院教师教学工作、教风、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所辖专业学生学习及学风的质量督导。

二级教学督导的主要职责:

1、深入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进行实地听课、调研与指导,并就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2、发掘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特色,帮助学院总结推广经验。

3、检查并督促学院执行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

4、参与学院组织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评优等教学评价工作。

5、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收集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教学及有关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定期反馈并做好记录。

10 人才培养质量

10.1 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力学、结构、施工、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力学分析、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文字图纸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土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工程经济、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掌握一门外语;

2、掌握数学和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3、掌握工程测量和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一般技术、过程、组织和管理以及工程检测和试验基本方法;

5、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和规程;

6、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相近学科的一般知识;

7、具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8、具有应用语言、图表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

9、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10、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

10.2 职业能力与素质

本专业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知预算,并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并具备以下职业能力与素质:

1、岗位能力

①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制图能力;

②具有进行工程测量、测试的能力;

③具有掌握施工技术、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

④初步具备设计小型土木工程的基本能力;

⑤初步具备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综合能力;

⑥初步具备工程预决算的能力;

⑦初步具备开拓工程业务和改进工程施工技能的创造能力;

⑧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资料查询、信息收集能力;

⑨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

⑩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职业沟通、团队协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等职业核心能力。

2、岗位素质

①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③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⑤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⑥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

⑦具有较为严谨规范、吃苦耐劳的职业风格和工作态度。

10.3 学生满意度


10.4 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

BIM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始终秉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深化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联合武汉天帷等企事业单位,成立了“BIM技术应用工程中心”,率先开展“BIM+土木工程”,“BIM+工程管理”培养模式(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理论学习和BIM技术的实际工程项目培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的探索,充分利用地方及企业资源,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我院特色的BIM技术产学研发展模式。

20173月,第一期“BIM培训定向就业班”正式开班。来自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物理等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培训学习。“BIM培训定向就业班”学生通过BIM技术的工程项目强化培训实习,提升了BIM应用技能,在建筑、交通、信息、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公司从事管理、开发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与好评。一期班毕业的余延俊、蒋沐川、李涵、王芯4位同学因成绩优异,顺利入职华科优建,担任BIM工程师。陈晓友同学入职武汉丽岛集团幕墙公司,担任BIM幕墙工程师。凭借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受到了企业领导的肯定。

11 专业特色与创新

2014年以来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注重特色培育,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推广BIM技术应用,致力于“抢占战略高点、打造专业特色”,使我校在BIM研究领域走在省属高校的前列。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基组建BIM技术应用工程中心,将培养掌握BIM技术的专业人才列入专业建设规划中,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实力。

1)独具特色的建设视角

BIM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结构工程、建筑工程、机电工程、管理科学等诸多方面,而我院目前拥有一支来自这几大学科的师资队伍。因此本专业将力求学科全方位交叉融合,并紧紧抓住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契机,以BIM技术的应用为切入点,使学生具有工程项目的全局观,使学院具备BIM的显著特色。

2)成效初显的平台搭建

2014年以来,我院先后成功获批了“湖北省校企共建新型高性能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研发中心”、“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新型材料应用研究所”、“BIM应用研究所”、“湖北第二师范与武汉天帷信息有限公司校企共建BIM应用实训基地”、“Autodesk官方授权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培训中心(ATC)”等重要教科研平台,这些平台的搭建能有效保证该中心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3)中心建设

我学院成功申请到湖北省财政厅“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基金,其中191.67万元用于建设BIM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BIM教学条件建设方面,我院已完成能同时容纳100人的授课教室;在BIM教师团队建设方面,目前具有一支由2名特聘教授、4名青年博士教师及企业2名专业高级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承担BIM课程教学任务及科研工作,为了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心聘请企业专家到中心授课。

通过努力我院在BIM领域取得了一部分成绩:

1)教学方面,2016年我院BIM工程中心与校企合作单位武汉天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开展BIM培训;2017年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专业选修课程《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与应用》;

2)科研方面,我院教师获得湖北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一项《基于BIM技术的城市地下管网时空演变仿真研究》及校级教研项目一项《基于BIM技术新建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学科竞赛方面,2016年我院组织14级学生参加第八届斯维尔杯BIM大赛,目前学生作品进入决赛阶段。

我院将继续坚持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核心,以提高科研层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树立争优意识、特色意识,积极培育土木工程学科,促进科学研究上水平,人才培养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