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5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功能材料(包括激光晶体材料、光电薄膜材料、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和纳米光催化和吸附材料),以及新型建筑材料。在把握国家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政策的同时,结合地区的产业环境,顺应我校专业建设的转型方向,在专业建设上培养出有自身特色,且具有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知识储备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相关方向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并培养和建立一支10人左右的动态稳定的科研队伍。
1.研究方向
①新型功能材料
⑴纳米光催化和吸附材料
以光催化纳米复合材料与纳米复合吸附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光催化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同时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潜在能力,因为它能够通过清洁能量转换过程,将光子的能量(例如太阳光能)转换为化学能、电能等清洁能源,而且还可以直接分解环境污染物净化环境;纳米复合吸附材料在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处理技术及原理研究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⑵无机-有机复合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为无机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树脂是一类多品种通用产品。由于具有粘附力强、内聚强度高、机械强度好等许多优异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工业和电气、封装、胶粘剂及复合材料等方面。但其韧性差、耐热性不足仍是当今树脂改性的重要目标和热门研究课题。在树脂中引入无机纳米材料进行改性,已有望能克服上述这些缺陷,而达到使树脂同时增韧补强的效果。
⑶激光晶体材料
以激光基质材料为突破口,研究新型激光晶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激光晶体材料可将外界提供的能量通过光学谐振腔转化为在空间和时间上相干的具有高度平行性和单色性激光的晶体材料,是晶体激光器的工作物质。
⑷光电薄膜材料
对光电薄膜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一直是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被广泛的用于制造各种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及太阳能电池上。
②新型建筑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多功能玻璃的研发。主要从事其多工艺性、环保性、自洁性等的研发。
2.基础条件
①硬件平台
⑴院内平台
目前,新材料研究所拥有占地面积为242 m2的无机材料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有:磁控溅射镀膜机、晶体炉、陶瓷砖综合测定仪、高温炉、行星球磨机、平板玻璃透光率测试仪、负压筛析仪、全自动比表面积仪等;以及占地面积为235 m2的复合材料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有复合材料成型用液压机等;资产总计151.9万元。
⑵校内平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植物与抗癌活性物质提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有:电化学工作站,蓝电电化学测试系统、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真空手套箱等。
⑶校际平台
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合作进行新材料的研发工作。
②软件平台
⑴师资力量
新材料研究所目前全职进行新材料研究的教师有17名,其中高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6名,博士学位8名。
其中建材院特聘教授傅正义、两位兼职教授黄志雄与秦岩牵头相关工作。
傅正义教授:
研究领域:1、材料合成与加工新技术:
2、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与复合材料
3、新结构与新材料体系探索
黄志雄教授:
研究领域:1、低压片状模塑料的制备工艺与增稠理论
2、高强低密度泡沫复合材料
3、耐高温树脂与胶粘剂的合成
4、聚合物基阻尼材料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
秦岩教授:
研究领域: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模压成型与缠绕成型
2、辐射固化技术
3、特种树脂与胶黏剂合成
4、功能复合材料
5、环境友好建筑复合材料
相关领域研究的博士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学位 | 毕业学校 | 博士专业 | 现在研方向 |
倪佳苗 | 女 | 1979.10 | 博士后 | 武汉理工大学 | 建筑材料与工程 | 宽禁带半导体二氧化锡基紫外线探测器研究 |
乐垚 | 女 | 1984.2 | 博士 | 武汉理工大学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光催化材料,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吸附材料 |
谢浩 | 男 | 1985.10 | 博士 | 武汉理工大学 | 建筑材料与工程 | 新型建筑环保材料 |
亓丽芳 | 女 | 1984.9 | 博士后 | 武汉理工大学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光催化材料,新能源材料 |
吴田 | 男 | 1983.3 | 博士 | 武汉大学 | 物理化学 | 熔盐电化学冶金、新型金属清洗剂与切削液的制备、纳米材料的合成以及环境污染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
⑵校企联合
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已与元亮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①公司简介:元亮科技是专业从事蓝宝石单晶研发,生长,加工与销售的高科技公司,公司注册资金5200万元,拥有员工近500人,公司总部位于江苏无锡,在上海设有研发基地,福建设有生产加工基地,拥有近百台宝石生长设备,公司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建成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检测标准。
②我校材料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已有近30人在该公司各生产线上是技术骨干。